文章来源: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更新时间:2019-03-03
孤独,是对心灵而言。人们喜欢用喧嚣、浮躁、热闹、狂欢、激情等词语来形容当今的社会,但仍然无法回避和掩饰一切冷却下来之后那深深的孤独。而且,愈忙碌,愈孤独;越微信,越孤独。
在一个利益交织的社会里,“朋友”一词变得复杂起来,被赋予太多不必要的东西。瞧瞧周围,似乎每个人都在寻找,用得上的,较力靠拢;都在防备,用不上的,较力躲避。近朋友圈中传一篇文章叫《我喜欢这个功利的》,文中讲到同学会的变味,由此看到“人的功利嘴脸”;讲到自己写的剧本被人看中,要投资几千万并上湖南卫视,于是各路人马辗转找来,“我被她的热情吓呆了”,后来“因为各种原因,我的剧上不了湖南卫视了”,小伙伴们“再也不约我喝茶,再也不跟我谈理想谈人生,再也不跟我规划未来了。仿佛从没认识过我一样。演技真是棒棒哒。”作者感叹,“能势利到这个程度,也是一种境界”。文章的结论:“你越牛逼,机会越多。没有什么雪中送炭,这个只有锦上添花。你想要锦上添花,你得先变成锦。”这是一篇感愤之作,说得确实很实在,但明显饱含着无尽的无奈。
出现这样的情况,不奇怪,谁要是人呢!竞争的社会,就会有好多规则,明的也好,暗的也好,都有信奉者、遵循者。寻找捷径、追求成功,使得势利变得毫不掩饰、理所当然。但这不是人们心底的渴望。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导向,不能倡导一种良好的修炼,长此以往,不是什么好事。人之初,性本善,可千万不能造成人之长、性渐恶。每晚,当你躺在床上,脱光衣服,放下面具,你会感到可怜,感到孤独,除非你已病入膏肓、走火入魔。人难受、痛苦的是看清一些所谓朋友真面目之后的清醒与失望。
“朋友圈”开始就几个人,后来几十个人,再后来百十个人,再后来几百个人。多则无,开始你发个东西,还敢“肆无忌惮”,后来就只有“正襟危坐”了。每个人对朋友的支持,仅限于点个zan完事,心情好时就“呵呵”、“哈哈”一下。网络正把人拉得更紧,同时又分得更开。特别是城市,原本是人口密集的地方,但大家却在蜂巢式的拥护中感受到了月亮上的孤独,往往留心的是锁好防盗门,手机里有成百上千个电话,就是没有邻居家的。
近放开二孩了,万民狂欢,多人嬉笑,段子不断。然而调侃之余,需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,就是孤独。老年人很寂寞。我国正在经历历史上规模大、速度快的老龄化过程。截止2010年年底,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.78亿,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.19亿。我国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步入老年。我想,往后“不孝子女”的事件会大大增多。有一个68岁的老太太次进城住进儿子家,发现抽水马桶很新奇,孤独时就蹲在马桶边摁一下开关,两个月的时间里抽走了98吨自来水。青年人很疲惫,上有老下有小,上有老板下有部属,多重角色让他们应接不暇,有的连婚姻都给耽误了。前不久上海万人相亲会,忙碌的不是未婚男女们,而是他们满头白发的父母,有家长感叹,“现在1976年到1982年的女孩子很难找对象,好像1973年到1980年的男孩子是一个断层,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”孩子们很迷茫,身为独生子女,虽然被6个长辈呵护备至,但无幸福感,人生没有兄弟姐妹,不知姑姑舅舅,长大了还将面临亲人一个个离去。
作为社会的精英,有的也在抱怨。不过,这种孤独,我觉得是必须的,也是值得的。马尔克斯说过:“一百万人决定去读一本全凭一人独坐陋室,用28个字母、两根手指头敲出来的书,想想都觉得疯狂。”爱因斯坦是孤独的,他曾伤感地说:“物理学家说我是数学家,而数学家说我是物理学家。在科学界,我是一个找不到同伴的人,尽管每个人都认识我,我还是这么孤独。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我。”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后,建筑师王澍说:“我这么多年都在探索,感到有些孤独。但如果很真诚地去思考、认真地去工作,把理想坚持足够长的时间,那么后一定会有某种结果的。”试问,如今还有多少人能独坐陋室进行研究和创作呢?
十八大之后,好多官员自杀了,我们看到报道,多数是患了“抑郁症”,可能吧。这些年,很多名人也因抑郁而自杀。据前些年一个资料,卫生组织调查统计,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.1%,而在发达接近6%左右,2002年重症抑郁病患者已有8900多万人,而的抑郁症患者已达3.4亿。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,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.3%的速率增加。有人预测,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致残因素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: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%~5%,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,每年带来的经济负担达到了621.91亿元。北京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,北京社区1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,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.87%,调查时点患病率3.31%,以此推算,北京地区正在患抑郁症的人数可能达到30万。这些数字无情地告诉我们:抑郁是一种病。而孤独,是抑郁的前奏,也是表现。
抛却这些惊讶与担忧,还是钻进故纸堆,看看古人有没有孤独,一看还真的有。王维的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是一种游子的孤独,李商隐的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,王安石的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是一种失意加失落的孤独,辛弃疾的“把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,晏殊的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小园香径独徘徊”是一种无奈的孤独,李煜的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……古人孤独,竟搞得如此之美。然而有名的当属屈原了,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,当看到君王的无能,看到政敌的迫害,看到同僚的混迹,看到朋友的变节,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,《九歌》、《抽思》、《思美人》、《天问》、《招魂》、《离骚》等作品,充满着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忧伤、孤独和痛苦。与此相比,儿女情长的孤独,就相形见绌了。
我特别欣赏鲁迅先生的《野草》,较之其他作品,这是他真正为自己写的东西,他说“《野草》是我的哲学”。每次读,我都觉得震颤和震撼。《野草》写于“五四”退潮时期,鲁迅当时40多岁,后来他说那段时间是“寂寞新文苑,平安旧战场。两间余一卒,荷戟独彷徨。”在《野草》中,我们明显感受到的是孤寂、愤懑、迷茫、疑惧,同时又有抗争和希望。鲁迅说他遇到痛苦时,总是自己一个人躲进丛林里,自己舔干净身上的血迹。试看:“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,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”;“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”;“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,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,捏着利刃,干枯地立着”;“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,寿终。他终于不是战士,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”;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与希望相同”……那种孤独与痛苦,惊心动魄!钱理群先生认为,《野草》是一部多多少少透露了鲁迅内心的较端黑暗、较端冷酷的一些内心体验,多多少少吐露了鲁迅自我的真实灵魂的血肉。尽管只是“多多少少”,但已经能让我们感受到乃至触摸到一个真实而伟大的灵魂。读一读《野草》题辞吧,“天地有如此静穆,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。天地即不如此静穆,我或者也将不能。我以这一丛野草,在明与暗,生与死,过去与未来之际,献于友与仇,人与兽,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。……”孤独,在这里是异常伟大的。中国真的缺少真的思考者。
回到现实。孤独是人的宿命,高深的孤独与浅显的孤独,都很难回避。当孤独袭来,与其浑浑噩噩、自暴自弃,不如忍受和享受那份孤独,“致虚较,守静笃”,在孤独的沉静中找回自我、寻求解脱。现在心灵鸡汤很多,总体说是不错的,喝一些有好处,但也要防止其中的鸦片。我想,往后心理服务行业会火,自我调适能力必成为人的一种重要能力。佛家讲看破和看透,道家讲自然和无为,于己,放下和放松重要。走过了阴雨和雾霾,才会看到太阳和蓝天。
还记得《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》这首歌吗?来听听:你的心情总在飞,什么事都想去追,想抓住一点安慰。你总是喜欢在人群中徘徊,你害怕孤单的滋味……